虎山海豚徑資料:
http://www.oasistrek.com/fu_shan.php

【明報專訊】我們從小就認識海豚,小時候在海洋公園看海豚表演,牠們懂得頂球,又懂得向觀眾擺尾揮手,精彩的表演給許多人留下難忘快樂回憶。跳出海洋公園,真正的野生海豚,又是怎樣生活的呢?大澳一年四季也有很多中華白海豚出沒,今次介紹的大澳虎山觀豚徑,在山徑上可俯瞰伶仃洋,海豚自由自在在大海暢泳,時而躍水,時而舉頭探視,「表演」一樣精彩。觀賞海豚後還可順道探訪大澳水鄉,一天假期充實又有意義。

「其實,中華白海豚一直很努力和我們一起生活,否則在城市發展帶來這麼多破壞的環境下,牠們早就可以去別的地方,不用留在這裏。」——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委員何宗信

在香港經常出沒的鯨豚類動物,只有中華白海豚和江豚兩種,但一直以來,中華白海豚較為人熟悉,觀察海豚也以中華白海豚為主,原因是江豚比中華白海豚害羞,在水中的動作不多,有時只會在近水面處徘徊,儘管呼吸時也會把背部露出水面,像一個「光頭」車胎,但動作十分迅速,轉眼便不見了,難以觀察。所以普遍市民對香港海豚的認識,主要是中華白海豚。

中華白海豚既不是白色,又不是中國獨有,名字由來實在讓人費解。中華白海豚其實是本地的稱呼而已,牠的正式學名是「印度太平洋駝背豚」,因為這品種的分佈覆蓋整個印度洋及太平洋西岸的近岸水域,牠們的近親是大西洋駝背豚。

中華白海豚之名字起源

中華白海豚樣子可愛,全身呈粉紅色,這個粉紅賣點,是因牠們游動時,接近表皮的血管膨脹以助散熱所致,血管令牠們的皮膚看來白裏透紅。因此,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估計,中華白海豚的名字由來可能是昔日的漁民看到死去而皮膚「變白」的海豚,中華之名則可能是以為牠們是中國獨有而得來。

香港的中華白海豚數目大約有100多條,整個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數目約2600條(香港計算在內)。每條海豚的粉紅深淺度不一,較活躍的海豚,體色也會較為粉紅。不過,剛出生的中華白海豚BB,身體是深灰色,少年階段時全身滿佈斑點,踏入成年階段,才慢慢變為粉紅色。

江豚白海豚 各有盤踞地

中華白海豚和江豚一年四季也會在香港及鄰近水域出沒,中華白海豚喜愛河口生境,故主要生活於受珠江淡水流影響的區域,大小磨刀洲、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、大嶼山西面及南面一帶,都是牠們的重要生境。江豚只在香港南面及東面水域出沒,不會在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一帶出現,所以很少機會看到牠們在同一水域碰頭。

今期導遊

‧洪家耀(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)
自小與海豚結下不解緣,喜歡看海洋生物紀錄片,中三時遇到一位很好的生物科教師,令他對生物的喜愛程度增加,後來留學美國攻讀海洋生物科。2003年成立香港海豚保育學會,深信當市民對海豚的認識加深,便會關注海豚保育。

‧何宗信(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委員)
對海豚的認識,始於小時候在水族館裏看的海豚表演,那時候,以為海豚都開心快樂。自3年前加入學會,經常接觸野生海豚後,發覺並不是那回事,故希望透過教育推廣,讓人關注人工飼養海豚的問題。

‧楊家盈(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委員)
城市大學環境科學及管理系畢業,實習時在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工作,此後深深愛上既善良又聰明的海豚。數月前正式加入學會,希望普羅大眾多認識野生海豚。

推介機構﹕香港海豚保育學會

成立於2003年,是香港唯一為鯨豚動物而設立的學會,定期在香港、中國及台灣等地進行野生海豚研究。學會成立,是希望提高市民對本港鯨豚的認識,推廣保護本地海豚及其生境的重要性,了解觀豚活動對海豚的影響等,並為有志保護海豚的人士提供研究實習及義務工作機會。

原文網址

離開少林學校(虎山正在學校後),出門右傍校舍小徑走進,見小小名牌掛在校邊鐵柵上,寫覑「海豚欣賞徑,沿此路往前」。深入片刻見左中右三路口交匯處,直覺取道中路,因中路石級上引正是登山之勢,果然上行數十碼,地勢漸高,路邊有「火拍」候用,石板路在疏落松樹中東北伸延,緊接一段有棕色欄杆步道,很快上達虎山山崗上。四條醒目海豚模型飛躍於道左,遊人怎肯放過?很自然地接近拍照。海豚模型下有提示說明:「中華白海豚原屬印度洋、太平洋地區的駝背豚,屬哺乳動物,常居溫暖淺水沿岸……本港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展開『中華白海豚保護計畫』,以管理、公民教育、研究跨地域合作方式,改善海豚生活環境,並將人類活動所造成傷害減至最低。」海豚欣賞徑沿山脊望東長伸,途中建一涼亭,在欣賞徑中遠視海面,要清楚欣賞海豚,當以備望遠鏡為佳。海豚徑過涼亭後片刻接回原始山徑,道路雖非危險,但遊人要加倍小心,半山後路下接寶珠潭處更覺陡峭,浮砂碎石益加留神,幸有雜樹扶抓,及遊人互相幫助下,可安全接近寶珠潭區域。虎山上高未及百公尺,但西望廣海,東俯大澳區域,景觀之美令遊客有意想不到收穫,全程在兩小時內完成,即半日遊後出市區吃午飯。

圖片出處
20131214singtao